文中內容均為作者個人觀點和看法。
2015年的美國“春晚”讓很多人直到現在依然記憶猶新,跌宕起伏的比賽直到最后一分鐘依然充滿懸念,一直領先的衛冕冠軍海鷹隊在最后一節被愛國者隊反超,并且留下僅僅3分鐘的時間完成進攻,面對這近乎不可完成的任務,海鷹隊利用對方的一次失誤將進攻一次推進了30多碼,于是發生了下面這個超級碗歷史上都極具懸念的最后一分鐘和最后一碼。
最后的結果大家早就知道,一個很普通的新秀Malcolm Butler截下了全場一直出色傳球的Russell Wilson的出人意料的傳球,終結了比賽并阻止了海鷹隊衛冕。當然,最后這一攻的選擇引發的爭議會一直持續,特別是為何沒有選擇讓“Beast Mode”的Lynch去發揮特長強沖這奪冠前的最后一碼,而這最后的一碼也成為了最長的一碼。
記得十年前就有個人文色彩大于競技體育的電影《最長一碼》,上面競技的案例不是要引出這一部電影的討論,而是想說另一個同一日子同一地點發生的一件事情,跟半導體有關的事情。
就在2015超級碗舉辦的那一天,英特爾宣布收購英飛凌分拆出來的有線通信業務部Lantiq公司,而就在超級碗舉辦的菲尼克斯這個城市,英特爾物聯網解決方案事業部的決策地,這一收購將極大的增強英特爾物聯網業務對智能家庭的滲透,因為這打通了英特爾物聯網進入家庭的最后一碼,也是智慧家庭中最長的一碼。
無線技術的繁盛讓很多人漸漸淡忘了有線連接的重要性,無線技術的低初裝成本和靈活性掩蓋了有線連接無論在可靠性還是數據速率上的重要優勢,其實仔細想想就明白,再NB的無線技術最后還是得通過有線技術實現骨干網的連接與傳輸。
作為PC和半導體的領導者,定義了芯片級傳輸和板級傳輸的技術標準的英特爾,在設備間傳輸同樣控制著話語權,但是對標準的骨干網和接入網的傳輸一直是英特爾之前欠缺的技術。幾年前歐德寧作為CEO曾經對這方面最擅長的博通公司虎視眈眈,醞釀著半導體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收購,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功,雖然博通的市值相比于流言盛行之際已經降低不少,英特爾幾年后還是選擇下手在博通之后位居次席的Lantiq這個被美國基金公司從英飛凌挖出來的有線業務部門,從而在有線傳輸方面,英特爾躍升到了市場領導者。
相比于博通,Lantiq只有有線傳輸業務,但是在G.hn方面確實博通基本不涉及的。雖然G.hn這種技術在物聯網中是不是有價值屬于很膚淺的討論,但誰知道未來電力線不會成為物聯網終端傳輸中最靠譜的選擇?而且,選擇Lantiq對英特爾的好處還在于收購成本要相對更低,不會對財務有任何影響,Lantiq的業務又基本和英特爾沒有重疊,幾乎等于完全的業務補充,雖然某些傳輸也許并不一定能夠整合到英特爾原有的業務中,但獨立運作一樣可以占據市場前三的位置。從整合角度,英特爾之前收購了英飛凌無線,現在收購英飛凌有線,從整合上處理問題的經驗會更豐富些。
那么Lantiq所專長的這“最后一碼”對物聯網又意味著什么?我們知道前些年流行一個詞,“最后一英里”,也就是光纖入戶的解決方案里最后的這一段是最困難也是技術上最需要突破的,到現在為止,這也是光纖普及路上最具挑戰的地方。其實對物聯網來說,同樣存在著“最后一碼”的問題。很多人談及物聯網都會說無線傳輸、云計算之類的,但忽略了物聯網終究還是需要有線網絡的“最后一碼”接入問題。
雖然交易新聞說這增強了英特爾在傳輸技術特別是智能家庭方面的實力,不過,我更看重這個收購強化英特爾在物聯網解決方案方面的實力。智能家庭其實就是未來物聯網一個重要的分支。無論你是家庭網關,還是工業網關,或者是物聯網的Sensor Hub之類,接入有線網是現在最合理并且最可靠的方式,特別是在已有寬帶網絡接入的地方,作為網關的中繼向服務器端傳輸的方式,有線選擇遠比無線靠譜很多,而且傳輸速度和計算能力都比無線方式要強大很多。當然,如果進一步發揮G.hn的價值,那么電力線傳輸簡直是為物聯網而生的通信傳輸方式。
對英特爾來說,物聯網儼然成為其公司未來的戰略重心,而在布局物聯網的過程中,下手拿下有線傳輸方式,對英特爾所倡導的端到端解決方案來說解決了最根本的端到端傳輸技術的問題,可以說如果之前的端到端是各個節點的話,英特爾掌握了連接各種節點的技術,自然其端到端的解決方案變得更完整也更有競爭力。
本文為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英特爾Quark開發者俱樂部(微信號intelquark)
作者簡介:李健,《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副主編,專注嵌入式領域十余年